2011年5月15日 星期日

中譯與音標...只是手指不是月亮

           之前曾寫過一篇日志關於背單詞的部分,裡面談到應該要把中譯當成輔助的角色,不應該讓它無限制的擴充大腦中的版圖。當時的想法有點把 "中文" 當學好外語的大敵,經過這陣子對於課程製作的摸索卻發現當時的心態是有點偏了些。對於還在學習中文的小孩子來說,這個論點應該不算太偏,畢竟兩種語言對小 孩子而言都是處於學習階段。例如 "蘋果" 與 "apple" ,對不了解中文 "蘋果" 的學習者來說,先去學 "蘋果" 再來將 "蘋果" 轉換成英文 "apple" 這是沒有效率的事情,但是成年人卻不完全符合這個情境。

         成年人已經擁有龐大的中文詞庫,以上面的例子來看,"蘋果" 這個詞就代表著許多相關的圖像與意義。給成年人看一張 "蘋果" 的照片與跟他說 "蘋果" 這個詞,在大腦裡的運作模式應該是不同的。但是對於學習語言的效率而言是否仍是很大的差異呢?..這點我已經有些存疑了。事實上如果你很仔細的觀察自己的 學習狀態,你會發現當你看到 "蘋果" 這張圖片時,腦中已經自然的對應出 "蘋果" 這個中文詞了。會這樣是很正常的,因為你必須先辨識才能進一步的思考,而你一定會用你最容易的方式來辨識,擅長中文的就自然會用中文來辨識這張圖片了。所 以就算你在學習過程中不擺上中文解釋,但是你的腦袋還是會把它拿出來複習一次。所以如果以這樣的邏輯來看,嚴格要求每個單詞都必須用圖片來學習,這似乎並 不能如預期中的提升學習效果。尤其當你的詞彙越來越抽像,已經找不到具體的圖片來呈現,這個方式反而容易變成另一種阻力,你可能先得把圖片建立起一個意義 的連結,再將這個意義連結到英文,這樣反而是繞圈子。

        如果擴展到句子的學習這種繞圈子的情況會越來越多。例如 "發生什麼事了? - What happened? / What's wrong? / What's the matter?" ,你會發現要找到能表示這個句子的圖片實在不是容易的事情,但是如果用中文你卻可以在很短的時間馬上理解這個句子要表達的情境。那麼在這種情況下,用中文 來學英文是有效率的。在台灣有許多英語教學界的翹楚,彭蒙惠老師的系列是強調用英語來學習英語,但是另一位賴世雄老師卻認為學英語無須刻意放掉中文,可利 用擅長的中文來學習外語。之前我對這個論點是保持開放的心態,但是始終找不出足夠的信念可以支持這個說法。最近的經驗讓我理解到,或許使用中文來學習英語 這個方法並不是導致英文學不好的主因,或許是學習者在使用的過程中誤把手指當月亮,以為沒了手指就沒了月亮。兩者之間若只是導引的關係,當你看到月亮時, 手指就可以放掉了,那麼藉由手指去看到月亮又有何妨呢?所以如果中文只是讓我們快速的理解要學習的意義或情境,藉由這個情境來學習該如何用外語來表達,那 麼為何不用中文來幫助學習呢?但是反過來說,若是硬要把兩著綁在一起,非得一一對應不可,那可能沒了中文就忘了英文了...

        音標也是同樣的情形。台灣是用 KK 音標,我並沒有學習自然發音法,但是我卻自然而然不用音標了。其中的過程是很自然的事情,因為當你看著英文單字,發著音標上的發音,久而久之你就會有種對 應,就像中文那樣有很多形聲字,讓你可以有邊讀邊、沒邊讀中間。但是為何有人學英語學了很久了,沒音標卻無法發音呢?我想或許就如同上面所講的情況一樣, 在學習過程中忽略了這些都只是方法,讓你能快速理解的方法,重點是你要學得那個東西,而不是這些方法。若是在學習過程中你多一點觀察,你自然會更了解你所 學習的東西,而不會僅僅強化中間的方法,非用這些方法不可。

        最近看了部片子「三個傻瓜」,主角在課堂上被老師要求 "定義" 「機器-machine」,他用很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卻被老師一一否決,反而另一位同學將課本裡的 "定義" 給一字不漏的背了出來時,老師極為讚賞。這個就是把手指當月亮阿...月亮就在那裡,你想用手指比、想用棍子比、想用嘴巴形容..都無妨阿...這些都是 方法,適合就拿來用...只要都能指向月亮就好了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